评论

柴宗洁与他的山水画

2017-03-23 13:28来源:柴宗洁作者:刘建民

  与柴宗洁在一起的时候是轻松快乐的,他略带表演似地讲述着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朴实与真诚中带着风趣幽默,他像一股小溪欢快、自然地流淌着。对待生活的这种态度,折射出一颗无雕琢造作之气与情真意切的心灵。反映到艺术上,柴宗洁先生崇尚自然天成之美,太行山一坡一树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美,强烈地撞击着他的心灵,吸引他尽心竭力地游艺于太行山的自然与率性之中。

  柴宗洁先生从事中国画研究已有十几个年头。最起初从事多年的花鸟画创作,其写意花鸟画灵动飘逸而不失儒雅之貌。或许是花鸟画的题材还不足以抒发他的理想与追求,最近几年他又改画山水,鉴于其艺术功底与勤奋进取,短短几年其山水画已经取的啦可喜成果。我翻看柴宗洁先生近期的作品《野谷》,表现太行山的质朴与神韵,山间峰回路转、野草绿田、涌动着一缕缕白云,仿佛闻到绿野中的馨香;《萧瑟秋风》是那个坡上风吹树动,有几分冷意与凄凉,没有雕琢,透析着自然与真切。每每观其作,一景一幕,致其高崇,成其广大,上举木栖,巢枝穴藏,各得其所。呈现一派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自然天道之观。

  柴宗洁先生追求的是自然率真,浑然天成的艺术境地。在他看来,山水画应该不失于客观的实在性。古人讲“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才能动之以情。在柴宗洁的艺术理念中,雨露时降,高山森林,大木茂枝,流源千里,高山万仞,无不是情与意的自然载体,它们本身就是生命的凝结与组合。将它们的自然与野性之美提炼升华,必定会塑造出质朴、平淡与率真的美的形象。这种自然与率真显然更偏重于状物,并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这是画家崇尚自然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师造化过程的一个阶段。但柴宗洁的写实风格,并非原始自然的照搬罗列。他不断的深入太行山其间,面壁青山细心揣摩,用感觉与灵性找太行山的神韵。或取其高远,或取其幽静,或平淡无奇,或萧瑟凄凉。他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揉入画中,从真山真水中提炼心中的太行。尽管其表现还稍欠成熟,但所追求已不是一景一物的写真,而力求表达的是一种境界与情调。他笔下的这偏重状物特征的“景”已经属意象之形。考之历代名家山水,都以真山真水为蓝本,“董(源)、巨(然)峰峦,多属金陵一带;倪(瓒)、黄(公望)树石、得之吴越诸方;米家(米芾、米友仁)墨法,出润州城南;郭氏图形,在太行山右”。画论总结这些可贵的经验而得出结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在古人与大师面前,尽管他对意境的追求还相形见绌,但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正值而立之年的柴宗洁已经有了相当的收获。《感悟太行》是其近作之一,作品用写实手法对太行山景物以生动的表现,山体的厚重,林丛中之野趣,云雾的润泽与涌动,蕴含着无限的生机活力,整幅画面又以构成手法切割重组,增添了几分神奇与幻觉得现代意识。有意识减弱线的成分,以侧锋皴擦而塑造太行山特有的质地风貌。从制作手法上看,轻松自在任性而发,动笔前只有一个大概预想,边画边思,具有一定的顺势和偶然性,其效果无意相求又不期而遇。技法运用的妙处在于灵活多变和随机而动,这种随机与偶然性的形成又是其规律与必须性的结果,也即是发源于画家内心的修行与积淀。他将师辈的技法与自身花鸟画所长巧妙的融为一体。几组疏密变化的山石块面,几棵轻松洒脱的野枝残条,浓黑的石块与雪白的云或水撞在一起,犹如万籁俱寂中的霹雳一击。所画山体,浑厚而苍茫;云水雾霭,润泽而灵动;村舍屋宇,迷雾中透着奇俏;林木枝条,野趣中蕴含着生命,营造出自然率真与平淡之美的艺术境地。画面中视觉节奏的变化,黑白布局的分布都得到了很好的把握。尤其是他以黑白灰的对比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又巧妙地化解矛盾使画面呈现出较强的秩序感。整个创作过程始终把握从细处着手而从大处着眼,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这种轻松洒脱的技巧风格很好地从其人品与性格修养中获得啦印证。

  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大师辈出,流派纷呈,创新求变谈何容易。对青年画家来讲,一首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应努力解决的问题。对传统(包括当代名家)的吸收绝对不是照搬而为我所用;对生活也并非如实描摹。师造化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行而下的层次,即亲身沉浸于所描绘的对象之中,肖其形而得其神。而更高的层次则是与山川化为一体,与造化争神奇。即画家要化神奇为造化。这样就进入到了形而上的层次。山水画的笔墨、构图以及意境的创新,都应沿着这个艺术规律不断地开拓与发现,是为正路。愿以此与柴宗洁先生共勉。

  刘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