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自由雄健 朴素深沉

2017-08-02 15:09来源:王慧智作者:丁雪峰

 王慧智山水画赏析
文/丁雪峰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它不但是中国艺术史中最值得珍视的篇章,而且是中国人心境和思绪历史变迁的镜子。从艺术史的发展阶段看,山水画不同的风格阶段反映着人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具体的文化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心境与思绪。虽然历史环境、个人心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微妙而深刻,难以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欣赏、理解和评价绘画的重要环节。

  20世纪后期,新一代山水画家怀着复兴中国山水画的使命感登上画坛。一些富于创造精神的画家各自探寻与新的文化环境、新的心情思绪相适应的途径,为山水画艺术踵事增华,传薪接火。他们的共同性在于打通建立山水画艺术与自然的血脉联系,重新营建个人的形式结构和风貌。王慧智就是其中之一。

  王慧智的山水画 ,最初从宋元传统入手,重视写生,他多次深入太行山,太行峰屏屹立,山势雄奇,层峦叠蟑,气象万千。他虽为景所惊,竦立震慑,心情激动。但他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远见的画家,一开始就决定“跳出形的束缚”,创作中强调构成与装饰的效果,喜欢有力的笔线与皴擦,而不钟情于反复的渲染。,从而拉开了与写实山水的距离,突出了视觉张力,成为青年画家中革新山水画的代表之一。

  1995年以来,慧智在渐向传统,追求气韵、味道,回归式求变的过程中,笔力益发自由雄健,阳刚浑融之气笼罩画面,个性面貌、传统意趣和现代感,也愈加明晰而统一。 笔者与慧智往来有年,非常清楚他的来路。他1956年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1985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天津美院建校以来的第一位山水画研究生,师从导师王颂馀先生。慧智为人敏锐、坚定、热情集于一身。刚柔相济的素质在他的绘画艺术中灿然可睹:气象博大而笔墨精妙,丘壑高大而点景生动怡人,笔墨中正苍厚,却不乏风流蕴藉,格局大开大合,过渡却微妙幽深。

  从目前慧智的状态来看,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在继承传统。的确,慧智极富个性的笔墨程式——勾勒加点染,确实是延续传统的笔墨程式。在当今中国山水画界,能够像慧智这样从传统文人画笔墨全面用功并达到相当境界的画家实在不多,可以说绝无仅有。慧智不是一个偏执之才,而是一个具有中和之质的整合型画家。他的山水刚柔互衬,干湿相生,燥中含润,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耐读!其精品经得起反复咀嚼和品味,像嚼橄榄一样,弥久而真味始出。待到品出枯中之润,我们也就不由自主地被画家带进了他的艺术世界中去。慧智的画造型实,笔墨重,气感强。他的画多刚劲,见风骨,少柔婉,绝媚态,在审美范畴上属阳刚一路。就连有的画幅上点景的人物、房舍、舟船,也有须眉气象。就题材而论,慧智的画多写太行山水,也有江南小景。这些物象,在画家笔下,如豪壮的歌,豪迈的诗,让人难忘。

  在王慧智的山水画里,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个是写生,把现实的自然景物注入到传统的山水画里面去。到了明清以后,中国画随着景色抽象化、精神化,自然景物本身的感染力量越来越淡了,不是通过自然景物本身去感动人,而是通过笔墨抽象形式去感动人;而在慧智的画中即能体现造化之神韵又不乏笔墨之美。在绘画语言方面,传统山水画到了明清,已经把水墨渲染、色彩搞得很完整,而慧智把线条挑出来,把它纯化、发展到一个极致,这样他就给自己设定了一条很难走的路,要下更大的功夫。北宋以前的山水画以线条笔法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慧智现在又回复到这样一个程度上去了。他画里具有的风骨,是和他所运用的以书写为主的笔法分不开的。慧智有非常扎实的笔墨基础,却安于这最简单、最传统的技法,凭一条墨线,似春蚕吐丝,无限情丝在草丛中作茧自缚!苍老的线条,一波三折,苍苍茫茫。形象在真实的基础上与传统笔墨结合得天衣无缝。画面线条、皴擦配合得当,既显体积,又像是渲染。线条间留下的空灵、松动,远远超过了描绘真实形象的效应。事实上他抓住了形象的大形和动势,配合笔墨技法,寥寥几笔,把对象的感觉勾画出来,既有质又有形……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用水墨来勾捕大千世界的精魂,成败关键在于彻底明悟形体构成的基本因素及其间脉络之联系。 慧智山水世界不仅呈现出茂密、苍茫、勃郁的自然物状,而且还向外溢涨着它们吐纳、运行不息的生机。是慧智的智慧和学养使他自觉地倾向了充实的境界,在画作中表现为山水形象的具体、丰富与实在。这种充实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 。用最简洁的手段表现无限的丰富,他追求淋漓尽致,不满足于意到笔不到。他画面上的空白、疏、漏都系表现手法中的积极因素。慧智愈来愈追求艺术的纯度,用艺术的纯来表现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这种形式上的纯化和回归是一种更高更新的层次上的,不是完全回到北宋以前那种形式上。另外还有一点,慧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传统的。因为传统文人画如常人所说深远、恬淡,是一种宁静、淡化美,而慧智的作品充满激情,笔墨是有力度的,这是很可贵的一点。

  他用纯化笔墨解决了山水画最难达到的苍与润的统一,既浑厚而又非常滋润,有非常丰富的层次,其深浅浓淡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动人的节奏感。这些杰作,创造了很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山的性情,树的姿态,水的变化,各具特色而不可替代。可以说,不论山峦、岩石或树丛、溪流等等,慧智都是经过长期探索的,有自己的表现方法。他的画有笔有墨,乱中不乱,不乱中有乱,自如而有致。他既不是西法用线,又不是我们的老套程式和皴法,创造了鲜明的独特风格。 慧智的艺术道路是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的山水画是文质彬彬,质中有文,注重意境,意匠经营,主观情感浓烈。形成了笔墨、设色朴素,内涵深沉的画风。

  雪景山水的染天、染水本来是很难同山石结构、笔墨造型相融洽的,但慧智却能够给予它们一个恰当的处理,距离不远不近,空间不大不小,很有造型感,染天空出透明的远山像一道屏风插在皴法蓬松散乱的近、中景与天幕之间,远近映衬,形成黑白灰的色阶跳跃,成为画面重要的构成元素,有时全画精神竟为之抖擞,起到点睛全画意境的作用。染天、染水不用淡墨,而是用灰绿、灰赭等色彩平涂,尤显明快高雅。这种画法古人也有应用,但慧智不一定是从古人处袭来,也许是从看山中得之,太行山下雪天气常见此景。慧智还是一个善用排叠法营造高远气势的画家,在观感上造成重重叠叠的浩荡阵势,都给人以宏大的观感,以至造成磅礴气势。画山涧他也好用此法,无数涧石排叠而下,让人感觉到山涧的陡急。

  慧智传统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自幼练就的童子功及后来几十年对于笔墨及造型的锤炼,使得当今许多中青年画家无法望其项背。所以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个小船、一个动物都非常生动、概括。同时他善于把握整体的和谐,无论是水口的处理,云气的穿插,山石的咬合,亭舍与树木的呼应,山势的来龙去脉,他都能安排得浑然一气。初视似乎觉得画面散乱其实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全画架构总的来说安稳平正,但常用欹斜的树木来破这种平稳,地边与天际线也故作倾势,以求获得一种动感势能。由一笔生万笔,更随意地点染勾勒成局。从绘画性考虑,他做了一些构成性的探索,以跟踪时代潮流;从满足多数观众和市场的欣赏习惯考虑,他仍然坚持从生活和自然中撷取灵感,并通过点景、造型和笔墨表达特定时空的诗化意境;从中国画的文化立场考虑,他执著于笔墨内美,力图通过丰富、深刻的笔墨语言表现山川的灵魂和主体生命的格调。他很自觉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融合这三者,希望在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上,达到新的山水画美学的统一与和谐。


 2011年2月于北京琉璃厂渊林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