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题材拓展和创新

2017-03-03 10:44来源:雷甲寿作者:邵大箴

—雷甲寿的花
    花鸟画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且题材内容与形式语言均有一定的程式或规范,这些程式或规范一方面是我们学习先人经验的起步,对于我们继承传统的观念和技法有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也容易束缚后人的手脚,使他们循规蹈矩,不敢有所突破。如何解决继承传统和发扬革新精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切期望在这个领域内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例如,历代花鸟画家们在表现题材上已经有丰富的积累,相应在语言上也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像唐代薛稷画鹤、边鸾画孔雀、刁光胤画花竹,五代黄筌、徐熙画花鸟,北宋崔白画雀,南宋吴炳画折枝、杜椿画花果、李迪画禽,元代李衎画竹、王冕画梅,清代朱耷画鱼、恽寿平画荷、华喦画鸟,现代齐白石画虾,等等,后人难以超越。被誉为“四君子”的梅兰菊竹题材,象征人品高洁和正直、坚韧、乐观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更常为画家们所采用,历久不衰。当然,绘画题材的审美作用还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因为只有绘画语言诸如笔墨、章法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绘画境界,才能真切和细微地反映画家的思想和感情。总之,历史上已经积累的各种绘画题材,对后人仍有采用和进一步发掘的价值,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其意义。
 
  不过,绘画史也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绘画创作的题材会随着社会现实的变革和人们认识的变化不断有所拓展,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在探求艺术革新途径时,也在不断探寻新的表现题材,这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希望采用的题材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怀。
 
  画家雷甲寿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一直在思考在如何拓展花鸟画题材和表现语言方面有突破、有作为。他先后在中央美院和北京画院学习。接受过多位名师指导,在研究历代花鸟画经典过程中,对花鸟画的艺术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熟练地掌握了传统花鸟画题材和表现语言,在笔墨运用和意境营造上又有相当高的造诣。在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在深入发掘传统花鸟画题材意义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扩大花鸟画题材这个课题。他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尤其对野生稻谷很有感情,在秋天农作物成熟的时刻,它们生长的环境、氛围以及它们的枝叶、色彩非常入画,体现出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景象,也折射出人们面对丰收时的喜悦之情。有感于此,他便开始大胆实践,尝试描写农田作物,在花鸟画领域开辟新的题材内容。他清醒地认识到,他的这种尝试和探索必须遵循传统花鸟画创作原理,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花鸟画形象化语言的特色。因为花鸟画和诗一样,不在于真实物象的再现,而在于用寓意的形式调动人们的感情,也就是借物抒情。物是媒介,情是旨归。正如《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说:“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雷甲寿深谙此理,他在描写野稻谷时,充分运用传统的章法和点、擦、皴、染的笔墨语言,组成富有诗意的画面。他善于用笔用墨,笔线曲折有致,有韵律感;在用墨中水分掌握得很好,致使墨的浓淡富有微妙变化。他敢于用色,例如在《谁说秋来少艳姿》中,用大片重彩艳丽的红色描写成熟的稻谷,由于用墨衬色,用色映墨,墨与色融为一体,画面色彩强烈而富有激情。在另外一些画面上,如《稻犹如此,神仙何在》、《长城脚下》、《热土载厚情》等,以墨色为主,略施淡彩,画面赏心悦目,另有一番淡雅气氛。在这些描写稻谷的作品中,他常用山石作为背景陪衬,用小鸟点缀画面,以增加画面情趣。
 
  雷甲寿的花鸟画着眼整体布局,具有大气和豪爽的风格,显示出他宽阔的胸怀,而在细节描写和笔墨语言中,又体现出严谨和细致的精神。犹如他既重视发掘新的野稻谷题材,又尊重传统花鸟画程式一样,反映出他具有辩证的思维和兼顾全面的精神。而这些,不论对做人或从艺来说,都十分重要。
 
  雷甲寿勤奋,有艺术悟性,相信他会继续努力前进,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
 

邵大箴